粟裕被批判降职后,性格未改,七十年代又做了两件令人叹服的事

发布日期:2025-04-13 16:40    点击次数:167

粟裕的性格实际上相当平和,他在工作中很少对下属发脾气。然而,这位大将内心却十分坚韧: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与中央军委交换电报,就1948年是否应渡江牵制蒋介石军队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成功说服了毛主席,促使后者改变了原有的渡江计划。由此可见,粟裕的坚持非同一般。1958年,他因被错误地认为存在极端个人主义问题而受到批判,并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随后在军事科学院长期任职,实质上远离了军队的核心决策层。尽管遭遇挫折,但这一系列的变故并未改变粟裕的本质。

步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治领域经历了数次变动,粟裕在此期间的两个重要时刻采取了非同寻常的行动,这些行动超出了常人的范畴。首先是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之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批判林彪的热潮。粟裕所在的军事科学院同样受到了影响,接到指示需要召开会议,从军事层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批判。在会议议程提前公布给粟裕后,他发现其中的安排颇为不妥:上级计划在这次会议上,将“短促突击”战术作为重点批判对象。

粟裕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主张,战术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1971年,“短促突击”战术之所以被特别强调,是因为在红军时期,林帅曾发表文章支持这一外来理论,而当时中央红军内部对此存在分歧,有过争论。粟裕微微摇头,他认为,若让政治因素凌驾于战术的合理性之上,仅仅为了批判而批判,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尽管粟裕的政治立场十分明确,但他仍郑重地对秘书说:人虽已逝去,但不能因此就错误地否定相关的军事战术。这次会议,他决定保持沉默。

1977年发生了另一件事情。华国锋在此之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出任了中共中央主席及军委主席等重要职位。毛泽东主席在世时,已将他视为“接班人”,对他极为信赖并寄予厚望。毛泽东逝世后,在华国锋身边有叶剑英等人的支持,他的声望日益提升。但在军队内部,由于华国锋在战争年代的资历相对较浅,宣传部门一直在努力提升他在军队中的威望,这一过程中也牵涉到了军事科学院。

军事科学院专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对战争史与军事历史拥有权威见解。粟裕现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收到了上级部门的指示,要求准备一篇旨在从历史视角确认华国锋作为军队领导核心地位的文章。彼时,华主席已身兼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职务,然而粟裕并不赞同准备此类材料。粟裕向工作人员表明立场:此类文章不宜撰写,它能得到军队中老一辈同志的认可吗?无法树立真正的权威。回顾过去的十年,我们汲取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在粟裕的坚决反对下,该计划最终被放弃。

上述两起事件中,粟裕的处理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均伴随着不小的风险,但他并未退缩,坚持依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实属难能可贵。而“依据实际情况”这一原则,恰恰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时至1994年12月,即粟裕大将逝世十年之际,他最终得以昭雪,组织撤销了对粟裕“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定性,这位一代军事奇才的名誉得以恢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